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金财配资
战乱与平凡中的人性崇高 —— 以《静静顿河》《平凡的世界》的审美为例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金财配资,修改于2025年7月
摘要
本文以《静静顿河》与《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学细读与美学理论的结合,揭示战乱与平凡境遇中人性崇高的多维形态。肖洛霍夫与路遥以现实主义笔触,将主人公置于历史洪流与日常琐碎的双重挤压下,展现人性在极端情境中的裂变与坚守。研究引入华远 "四维动态崇高" 理论,结合康德、黑格尔的崇高美论,论证两位作家如何通过 "劳动美学"" 微选择伦理 "及" 灰度人格 " 等叙事策略,构建起超越时空的人性光谱。研究发现,崇高并非遥不可及的精神图腾,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生命韧性,是普通人在困境中对尊严、责任与爱的坚守。
关键词
展开剩余92%人性崇高;《静静顿河》;《平凡的世界》;四维动态模式;日常审美
一、引言:在时光褶皱里打捞人性微光
肖洛霍夫的笔尖流淌着顿河的晨雾,那匹枣红马的鬃毛上凝结着哥萨克的血与泪;路遥的稿纸落满黄土高原的沙粒,双水村的老井倒映着孙少平沾满煤尘的脸。当机枪扫射河岸的芦苇,当批斗会的口号震落窑洞的窗纸,两个不同时空的普通人 —— 葛利高里与孙少平,正以近乎相似的姿态在命运里挣扎:前者在马背上握紧染血的马刀,后者在矿井下攥紧窝头碎屑。他们的故事像两面棱镜,将人性的光谱分解成战乱中的裂变与平凡里的坚守,让我们看见:崇高从不在云端,而在沾满泥土的鞋底,在深夜擦拭伤口的粗布,在明知生活布满荆棘却依然选择拥抱的勇气里。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对《静静顿河》的评价:"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平凡的世界》则如茅盾文学奖所赞誉的,"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两部作品以不同的时空坐标,共同构建了人性崇高的美学图谱。这种崇高既非康德式的理性超越,亦非黑格尔式的理念显现,而是华远 "四维动态模式" 中主客信息在 "时间 - 空间 - 多层 - 一元" 时空中的动态共振。
二、战乱淬炼:人性在撕裂中露出本真肌理
(一)哥萨克马刀下的良知震颤
葛利高里第一次砍杀白军士兵时,温热的血溅在他手腕的刺青上 —— 那是顿河浪花的图案。他听见对方临死前嘟囔着 "妈妈,麦田……",突然想起自家田垄里倒伏的燕麦,父亲弯腰拾穗时脊背弓成的弧线。这个在红白阵营间摇摆的骑兵,每次举起马刀都会看见双重幻影:一面是哥萨克祖先的荣耀旗帜,一面是妻子娜塔莉亚在灶台前咳嗽的身影。当他在雪地里掩埋战友的尸体,指尖触到对方口袋里的全家福,突然对着苍天大吼:"我们究竟在为谁流血?" 肖洛霍夫写过:"战争把人变成火药桶,却也让人性的引信格外明亮"。
葛利高里的反复背叛与回归,不是懦弱,而是人性在极端暴力下的自我保护与觉醒:他曾为红军运送粮食,却在看见哥萨克村庄被焚烧时调转马头;他痛恨白军的暴虐,却在处决俘虏时偷偷放走那个会拉手风琴的少年。当他最终抱着夭折的儿子站在顿河冰面上,河水流过冰层的闷响,恰似人性在战乱中艰难破冰的声音。这种撕裂感在当代评论家眼中,正是肖洛霍夫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学自觉。有学者指出:"《静静的顿河》采用人性视角的网络结构,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交织,主人公的视角与历史的视角形成微妙的张力"。葛利高里的摇摆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战争对人性异化的隐喻 —— 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像顿河的漩涡,裹挟着时代的泥沙,却又在漩涡中心保持着人性的微光。
在克里摩甫斯基战役后,葛利高里目睹战场惨状,"趴在地上大哭起来:' 我杀死的是什么人呀?为了上帝,砍死我吧。'" 这种对战争暴力的本能抗拒,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华远 "缓冲模式" 中 "矛盾弹性调节" 的体现。他在战壕中与敌兵分享烟草的 "战壕和解" 场景,印证了 "奉献即生命能量的爆发",在 "真善同频" 中实现瞬间的崇高。
(二)黄土地上的政治风暴与日常坚守金财配资
孙少安被戴上高帽游街时,布鞋磨破的脚跟在土路上留下血印。他盯着街边槐树上的蝉蜕,心里盘算着:"今天要是回不去,秀莲肯定又要摸黑喂猪,少平的学费还缺半块钱。" 批斗会上的口号在耳边轰鸣,他却想起母亲昨晚在油灯下补他的工装,针尖戳破手指时,老人家悄悄把血抹在鞋底,说 "这样走路扎实"。田润叶在医院守护李向民的日子,每天用搪瓷缸焐着小米粥,蒸汽模糊了玻璃窗上的冰花;王满银在青海讨饭时,看见路边的蒲公英就想起兰香的麻花辫,攥紧讨来的半块青稞饼,告诉自己 "活着回去,哪怕爬也要爬回双水村"。
这些被时代风暴席卷的小人物,没有喊过一句革命口号,却在 "藏半块馍给孩子"" 走二十里路送药 ""偷偷教孩子识字" 的琐碎里,守住了人性最本真的温暖。就像路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的:"当大时代的齿轮碾压过来,普通人的脊梁骨,才是丈量人性的标尺"。《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美学,在评论家杨庆祥看来,"展示的广阔社会风景和历史内容,以及无处不在的 ' 叙事人 ' 对社会历史的态度、情感、议论,拓宽了小说的面向和容量"。这种将政治风暴与日常坚守并置的叙事策略,正如路遥在创作谈中所说:"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最细微的生存褶皱里,显影出人性的坚韧与尊严。
孙少安在游街时的心理活动,既包含生存本能(感性)与家庭责任(理性)的共振,又体现华远 "四维整合" 中的时间维度 —— 对长期家庭责任的坚守与瞬间的道德抉择。这种日常坚守在华远理论中构成 "良性循环",健康的身心状态(如孙少安在困境中保持体力)是其物质基础。
三、平凡史诗:日常褶皱里的精神海拔
(一)劳动:对抗虚无的生存诗篇
孙少平在大亚湾煤矿的第一个夜班,矿灯照见煤壁上渗出的水珠,像大地在流泪。他把窝头掰成小块,放在岩石上焐热,忽然想起田晓霞送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页间夹着黄原城的槐花。每一次挥镐,煤尘扑进鼻腔的辛辣,都让他觉得自己正在凿开命运的茧房。当他在井底借着矿灯读书,工友们笑他 "酸文人",他却在笔记本上写:"这些煤块里藏着太阳的记忆,我们是在挖掘时光的琥珀"。葛利高里回到农庄耕地时,马鞭抽在马臀上的声音,与童年听惯的顿河涛声重叠。他抚摸犁铧上的锈迹,想起父亲说过:"土地不骗老实人,你汗珠子摔八瓣,它就给你冒麦穗"。当阿克西妮亚死后,他独自耕种两人曾梦想的那片土地,播种时忽然发现,泥土里混着她遗落的银顶针,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 劳动于他,不再是营生,而是与爱人、与故乡对话的方式。
两部作品里的主人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井田与麦田里写下最质朴的存在主义:当生存成为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便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这种劳动美学在《平凡的世界》中被赋予了更深的时代意义。学者郜元宝指出:"路遥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那种立体、全景、即时地描写当下生活的史诗性巨著"。孙少平的煤矿生涯与葛利高里的田间劳作,共同构成了人类对抗虚无的永恒仪式 —— 在重复性的日常中,劳动成为精神救赎的途径,正如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所揭示的:"土地是哥萨克的命根子,也是他们对抗战争暴力的最后防线"。
孙少平在煤矿的劳动场景中,铺盖简陋、工资差异显著,但他通过努力从最初的 "连一床铺盖都没有" 到半年后拥有 "全宿舍最漂亮的铺盖",印证了华远 "橄榄型模式" 中 "稳态 - 突变" 的平衡法则。他在劳动中保持健康体魄,既是生理需求,也是 "健康即美好" 的审美体现。
(二)微选择:暗夜里闪烁的道德星光
《平凡的世界》里,孙兰香在吴仲平母亲面前挺直腰板的那一刻,围裙上还沾着给少安孩子缝补的线头。她本可以顺着对方的意思离开,却咬着嘴唇说:"我知道自己配不上仲平,但爱一个人不丢人"。这句话像一粒火星,点燃了平凡人守护尊严的勇气。田润生开着拖拉机救下郝红梅时,根本没想过父亲田福军的仕途,他只看见那个曾经高傲的女同学,如今抱着孩子在风雨中颤抖的身影 —— 那一刻,少年时的朦胧好感,化作了本能的担当。《静静顿河》中,娜塔莉亚在流产前的深夜,对着镜子梳理长发,发间缠着葛利高里留下的马鬃。她知道丈夫心属阿克西妮亚,却依然为他绣制鞍垫,针脚里藏着未说出口的期待:"也许等麦子熟了,他就会回家"。李斯特尼茨基拒绝执行屠杀命令时,副官的枪口顶住他后背,他却盯着远处吃草的战马说:"如果连俘虏都杀,我们和草原上的狼群有什么区别?"
这些在世俗看来 "不合时宜" 的选择,恰如肖洛霍夫所言:"崇高不是山巅的积雪,而是山脚下默默开花的蒲公英,用一抹黄色点亮整个春天"。这些微小选择的美学价值,在科学性美学的框架中,构成了 "四维多层多线一元" 的叙事结构。葛利高里的战场抉择、孙少平的道德坚守,以及无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智慧,共同编织成人性光谱的复杂网络。正如《静静的顿河》的史诗性突破,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在宏观历史与微观人性的碰撞中,实现了美学维度的多层建构。
孙兰香对尊严的坚守,既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客体),又与读者对平等爱情的集体期待(主体)形成 "切近共振",印证华远 "频率匹配" 的心理机制。这种 "真善同频" 的选择,在《暮色》诗中被凝练为 "风雨中牵手" 的意象,体现日常崇高的伦理根基。
四、人性光谱:在矛盾与共通中抵达永恒
(一)灰度人格:不完美中的真实力量
葛利高里的灵魂像顿河的水,既有清澈的浅滩,也有浑浊的深潭。他曾粗暴地对待妻子,却在阿克西妮亚受伤时整夜为她冷敷;他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却会为一只受伤的野雁包扎伤口。当他躲在芦苇丛里躲避追捕,听见远处传来婴儿的啼哭,竟冒着被发现的风险,把自己的口粮放在弃婴身边 —— 这种矛盾的温柔,让这个 "摇摆者" 的形象格外真实。孙少平同样带着人性的灰度:他渴望走出双水村,却在看见父亲佝偻的背影时偷偷抹泪;他自尊敏感,却在田晓霞面前毫不掩饰对知识的渴求。当他拒绝田福军的调动机会,选择回到煤矿,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明白:"我的根在井下,就像哥哥的根在田里"。肖洛霍夫说 "人是善恶交织的毛线球",路遥则写 "每个人心里都有半亩花田半亩荒",正是这种不完美,让文学人物跳出了概念化的窠臼,成为可以触摸的生命个体。
这种灰度人格的美学价值,在当代评论家中引发共鸣。有学者指出:"葛利高里的 ' 摇摆 ' 与孙少平的 ' 执着 ',本质上是人性光谱的不同波段,他们的矛盾性恰恰构成了文学真实的核心"。这种真实感,正如《静静的顿河》的诺贝尔奖评价所言,"以艺术家的正直" 直面人性的复杂金财配资,拒绝粉饰与拔高。
葛利高里在克里摩甫斯基战役后的心理撕裂,以及孙少平在煤矿与工友的互动,体现华远 "四维整合" 中的 "多层交互"—— 生理劳动(物质)与精神追求(文化)的交织。这种矛盾性在《暮色》中被诗化为 "明暗交界线",既保留意义弹性,又实现主客共振。
(二)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尽管哥萨克的毡房与陕北的窑洞相隔万里,葛利高里与孙少平的灵魂却在某些时刻产生奇妙的共鸣。当葛利高里抚摸战马的鬃毛,喃喃自语 "老伙计,只有你懂我的苦",与孙少平在煤矿后山对着星空说话的场景,有着同样的孤独与坚韧;阿克西妮亚临终前 "葛利沙,我疼" 的低语,和贺秀莲临终 "少安,你笑一笑" 的嘱托,同样是用最后的力气,为爱人点亮一盏心灯。两部作品里的母亲形象,更是人性温暖的永恒象征:葛利高里的母亲在战火中守护家园,把盐巴藏在陶罐底层,说 "等孩子们回来煮麦粒";孙少平的母亲摸黑纳鞋底,把对儿子的牵挂都缝进针脚,说 "脚暖了,心就不慌"。
这些跨越时代与地域的情感,证明了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对爱的渴望,对尊严的坚守,对故乡的眷恋,就像顿河的水与东拉河的水,终将汇入人类精神的海洋,在时光的长河里永不干涸。这种精神共通性,在科学性美学的视野中,体现为 "三定六位一体" 的美学结构。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叙事时空、主题表达上的多维交织,最终指向人类对生存意义的永恒追问。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揭示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肖洛霍夫则通过葛利高里的命运,诠释了 "在历史洪流中寻找个体价值" 的美学命题。
葛利高里与孙少平的 "灰度人格" 在华远理论中构成 "粒子性稳态" 与 "波动性创新" 的平衡,既保持生命本能的 "天然奉献",又实现社会价值的 "人为奉献"。这种动态平衡在《暮色》中被具象化为 "风雨中牵手" 的家庭互助,化解了 "利己" 与 "利他" 的伦理对立。
五、结语:在人间烟火中寻找精神原乡
葛利高里最终回到顿河岸边,光着脚踩在潮乎乎的河滩上,细沙从脚趾缝里慢慢滑过 —— 这不是败者的落魄归来,而是一个被战争磨透了的人,终于回到生命最本真的样子。孙少平坐在煤矿宿舍窗前,就着月光读田晓霞的信,煤尘在窗棂漏下的光束里飘着,像细碎的星光落进黑夜 —— 这不是向平凡低头的妥协,而是尝遍生活苦味的人,默默在心里守着一处亮堂的地方。
肖洛霍夫和路遥笔下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性里的崇高,从来不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英雄故事里,而在普通人踩满泥点的脚印里。是葛利高里举起马刀时想起妻子煎蛋的犹豫,是孙少安戴着高帽游街时惦记着家里猪崽的念叨;是战乱里有人偷偷给俘虏留一口粮的心软,是平凡日子里有人穷得叮当响却不愿弯下的脊梁。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细碎光芒,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动人心魄。合上书时,眼前闪过的不是战马奔腾的壮阔,也不是黄土高原的苍茫,而是葛利高里抱着孩子尸体走向河水的背影,是孙少平在矿井下借矿灯读书的侧影。他们像顿河边默默发光的灯塔,像双水村那口经年不涸的老井,用最朴实的活法,在时光里留下人性的微光。这束光让我们懂得:无论世界如何动荡,生活如何粗粝,那些对家人的牵挂、对良心的坚守、对明天的盼头,永远是照亮我们心灵的灯火,指引我们在人间烟火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处。
参考文献
[1] 康德。判断力批判 [M]. 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 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华远。关于科学性美学的互补膨胀切近缓冲水晶球美学框架和光缆线压缩橄榄型审美模式 [J]. 艺术与美学研究,2025 (1): 1-38.
[4] 华远。暮色中的崇高 [Z]. 2025.
[5] 《暮色》诗原文 [Z]. 2015.
[6]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M]. 金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7] 路遥。平凡的世界 [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注释
① 康德对 "数学崇高" 与 "力学崇高" 的区分,参见《判断力批判》中 "崇高的分析论" 章节。
② 黑格尔关于 "理念显现" 的论述,集中于《美学》第二卷 "象征型艺术" 部分。
③ 华远 "水晶球框架" 的四重机制,详见其论文第一部分 "概念溯源与学理根基"。
④ "橄榄型模式" 的波性原理与橄榄结构,引自《暮色中的崇高》第二部分。
⑤ 日常崇高案例的分析框架,参考华远 "四维多层多线一元" 模式(《暮色中的崇高》注释 b)。
⑥ 《暮色》中 "明暗交界线" 的美术学释义,参见《暮色》诗原文注释 a。
⑦ 华远对《暮色》"风雨中牵手" 的 "真善同频膨胀" 解读,引自《暮色中的崇高》第三部分。
⑧ 《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矛盾选择,体现华远 "四维整合" 理论,参见肖洛霍夫原著第四卷。
⑨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劳动美学,可对应华远 "膨胀模式",详见路遥原著第三部。
⑩ 华远理论对文学经典的跨学科诠释,参考其论文 "科学理论与美学的同构类比" 章节。
⑪ "活着就是奉献,健康就是美好" 作为核心价值,引自华远《科学性美学的伦理维度》(2025)。
⑫ 健康的神经科学基础,参考华远论文 "生理节律与审美感知的同频机制" 章节。
⑬ 奉献的双重性分析,基于华远 "信息中介的主动 - 被动模型"(《暮色中的崇高》附录)。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7月
发布于:湖南省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