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据观察者网报道,日本部分势力被曝出正在谋划联合美国,在半导体制造设备等优势领域收紧对华出口管制,以此“报复”中国。 换言之,面对中方的外交怒火与经济反制,日本方面不仅没有悔改的意思,还想着跟中方继续硬碰硬。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从战术上看,这似乎是日本手中一张可打的一张“牌”。 不可否认,日本企业在半导体材料和精密设备领域确实占据关键地位。日美若联手,确实可能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短期的“严峻挑战”。 然而,这本质上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危险赌局。 首先,中国市场对日本半导体产业至关重要。 一旦失去这个巨大市场,日本相关企业将面临巨额营收下滑和研发资金萎缩,最终可能导致其全球竞争力的衰落。
其次,这种技术封锁只会更加坚定中国实现科技自立、突破“卡脖子”环节的决心,从长远看,反而将加速日本在相关领域优势的瓦解。 更深层次的危险在于,日本此举将意味着他们对中方释放了一个危险信号,那就是他们完全没有悔改的意思,反而决定继续在干涉中国内政,复活军国主义的死路上走下去。 这显然只会促使中日之间走向更加危险的局面。 据了解,面对日方的种种动作,11月21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直接以中日双语重提《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
这意味着一个尘封已久,却重若千钧的概念被再次激活,也意味着局势已逼近一个临界点,甚至走到了全面摊牌前夜。 “敌国条款”,是《联合国宪章》第53条、第77条和第107条中,对在二战中曾为法西斯轴心国的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一种特殊限制条款。 它授权包括中国在内的创始会员国,无需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即可对任何重启侵略政策的“敌国”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 在和平年代,此条款近乎被遗忘。 然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定历史年份,针对日本现任首相公然暗示武力介入台湾问题的行为,中方重申此条款,其象征意义与现实威慑力不言自明。
这相当于在国际法理与道义层面,将高市政府主导下的日本,其行为与历史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进行了潜在关联。 此举如同一面照妖镜,直接剥去了日本某些政治势力自我包装的“正常国家”外衣,将其“战败国”与“潜在威胁”的身份,重新置于国际舆论场的聚光灯下。 同时,这也是对华盛顿的严正警示:美国正在全力武装与支持的,是一个国际法体系内仍被特殊标记、历史上曾给亚太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 11月22日,《人民日报》更是发表了“钟声”文章,直接对日本再次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文章严正指出,如果日方拒不悔改甚至一错再错,中方将不得不采取更加严厉坚决的反制措施。
毋庸置疑,中方的工具箱中,远不止目前已亮出的措施。 被视为“王牌”的稀土出口管制,早在十多年前的中日争端中就被证明是有效的战略筹码。 如今,全球制造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有增无减,任何限制措施不仅将重创日本的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其产生的连锁反应也将冲击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全球供应链。 届时,日本能否独自承担这样的后果?又能从美国那里获得多少实质性的“援助”?
八十年前,《波茨坦公告》向日本发出了终极拷问。 八十年后,这道考题再次摆在了日本面前。 中国重申“敌国条款”,不是意在开启冲突,而是以最严厉的方式敲响历史的警钟。 高市早苗政府若执意以“报复”行动将两国推向全面摊牌的险境,那么其所要付出的代价,将远非经济层面的损失,更是将整个日本民族再次拖离和平与发展主轨的历史性错误。 钟声已为日本而鸣,是迷途知返,还是在危险的赌局中滑向深渊,选择权在于日本自身。
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